據廣西病蟲監測及自治區植保站會同有關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2年廣西草地貪夜蛾發生程度為偏重。為遏制廣西本地孽生繁殖,減少北遷蟲源基數,保障糧食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確保發生區域不大面積成災。
防控處置率總體達90%以上,重發區防治處置率達到100%,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
草地貪夜蛾玉米為害狀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二、監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按照“全面監測、全力撲殺、聯防聯控”的防控策略,落實農業農村部“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要求,以生態控制為基礎,優化監測防控措施,加密布設邊境監測防控帶,抓住關鍵時期治早治小,強化燈誘性誘誘殺成蟲、生物防治控制卵及低齡幼蟲、中后期藥劑防治控危害,阻截誘殺境外遷入成蟲,遏制當地滋生繁殖和危害,延緩北遷時間,減少北遷蟲源。
草地貪夜蛾卵塊和初孵幼蟲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三、防控措施
(一)強化監測預警 各級植保部門應按照全國《草地貪夜蛾測報技術規范》(NY/T3866-2021)中的要求,開展區域監測調查,掌握寄主作物種植及生長周期,全面監測并實時掌握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嚴格執行信息周報制度,實現信息共享,確保不因監測預報不到位貽誤最佳防控時機。 1.不斷完善監測網絡 充分發揮各級專業測報站已有的技術條件,根據需求增設新的監測網點,繼續利用蟲情測報燈、高空測報燈、性誘捕器等設備開展監測工作,持續推進全國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分中心田間監測點和自治區重大病蟲觀測場建設,不斷打造科學化、智能化、立體化的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網絡,提升監測水平。 2.切實加強田間調查 堅持“天天調查、五天一報”工作制度,全年堅持草地貪夜蛾田間監測,發生關鍵期要加強實地調查,以玉米為重點,兼顧甘蔗、水稻等其它作物,查清田間蟲量和發生防治面積等信息,做到調查作物和類型田塊的代表性,明確防治適期和重點防控區域,同時各地利用蟲情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害蟲發生特點及規律。 3.準確發布蟲情預報 自治區植保部門匯總全區草地貪夜蛾蟲情信息,發布發生趨勢的中長期預報,對各地技術部門開展監控提供指向性信息服務。各市、縣(市、區)植保部門根據當地實際,及時發布中短期預報,動態發生通報和防治技術信息等,通過各種媒介向廣大農民、種植大戶等受眾加大宣傳,有效指導農民科學防控。 4.嚴格執行信息調度制度 繼續執行全國草地貪夜蛾蟲情監測周報制度,全力做好信息調度工作。各地要按時在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平臺和廣西農作物病蟲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平臺,及時填報蟲情監測調查數據,實現全區草地貪夜蛾信息共享,為通盤調度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草地貪夜蛾成蟲(左為雌蛾,中、右為雄蛾)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二)打好防控阻截戰 以玉米為重點,兼顧甘蔗、水稻等作物,早春從桂南和邊境地區開始,按生產進度及蟲害發生動態,挑治春玉米壓基數、狠抓夏秋玉米控為害,打好以春玉米、夏秋玉米為重點的阻擊戰,組織開展周年監測,及早防治,發動群眾帶藥偵查,點殺點治,治早治小,全面撲殺幼蟲,層層阻截誘殺成蟲,重點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滋生繁殖,減輕危害損失,減少北遷蟲源。 因地制宜采取間作套種、輪作改種、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保護利用天敵以及人工釋放天敵,增強田間生物多樣性保益控害能力,推進草地貪夜蛾可持續治理。
草地貪夜蛾成蟲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三)主要技術措施 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發展規律,結合預測預報,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誘控、生物生態控制、應急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強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重點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孳生繁殖。 1.生態調控技術 科學選擇種植抗耐蟲品種,同時在玉米田可間作套種豆類、洋蔥、瓜類等對害蟲具有驅避性的植物或在田邊分批種植甜糯玉米誘蟲帶,趨避害蟲或集中殲滅,減少田間蟲量。 2.種子處理技術 選用含有氯蟲苯甲酰胺、溴酰·噻蟲嗪等成分的種衣劑實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處理,防治苗期草地貪夜蛾。 3.理化誘殺技術 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誘殺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在集中連片種植區,按照每畝設置1個誘捕器的標準(集中連片使用,面積超過1000畝,可按1.5~2畝1個誘捕器標準設置)全生育期應用性誘劑誘殺成蟲。田邊、地角、雜草分布區誘捕器設置密度可以適當增加。苗期誘捕器進蟲口距離地面1~1.2米,后期則高于植株頂部15~25厘米,隨著作物生長,應注意調節誘捕器高度。在使用期內,根據誘芯的持效期,及時更換誘芯,以達到最佳的誘殺效果。 4.生物防治 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護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黃赤眼蜂、蠋蝽等天敵,發揮自然控害作用。在田邊地頭種植顯花植物,營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生態環境。在草地貪夜蛾卵期積極開展人工釋放赤眼蜂等天敵昆蟲控害技術。抓住低齡幼蟲期,選用蘇云金桿菌(Bt.)、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NPV)、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噴施或撒施,持續控制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 5.科學用藥 在全生育期實施性誘防控等綜合防控措施的基礎上,根據蟲情調查監測結果,抓住卵和低齡幼蟲高峰期,對連片發生區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對分散發生區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防治藥劑可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虱螨脲等高效低風險農藥,注意重點噴灑心葉、雄穗或雌穗等關鍵部位。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草地貪夜蛾玉米為害狀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二、監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按照“全面監測、全力撲殺、聯防聯控”的防控策略,落實農業農村部“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要求,以生態控制為基礎,優化監測防控措施,加密布設邊境監測防控帶,抓住關鍵時期治早治小,強化燈誘性誘誘殺成蟲、生物防治控制卵及低齡幼蟲、中后期藥劑防治控危害,阻截誘殺境外遷入成蟲,遏制當地滋生繁殖和危害,延緩北遷時間,減少北遷蟲源。
草地貪夜蛾卵塊和初孵幼蟲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三、防控措施
(一)強化監測預警 各級植保部門應按照全國《草地貪夜蛾測報技術規范》(NY/T3866-2021)中的要求,開展區域監測調查,掌握寄主作物種植及生長周期,全面監測并實時掌握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嚴格執行信息周報制度,實現信息共享,確保不因監測預報不到位貽誤最佳防控時機。 1.不斷完善監測網絡 充分發揮各級專業測報站已有的技術條件,根據需求增設新的監測網點,繼續利用蟲情測報燈、高空測報燈、性誘捕器等設備開展監測工作,持續推進全國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分中心田間監測點和自治區重大病蟲觀測場建設,不斷打造科學化、智能化、立體化的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網絡,提升監測水平。 2.切實加強田間調查 堅持“天天調查、五天一報”工作制度,全年堅持草地貪夜蛾田間監測,發生關鍵期要加強實地調查,以玉米為重點,兼顧甘蔗、水稻等其它作物,查清田間蟲量和發生防治面積等信息,做到調查作物和類型田塊的代表性,明確防治適期和重點防控區域,同時各地利用蟲情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害蟲發生特點及規律。 3.準確發布蟲情預報 自治區植保部門匯總全區草地貪夜蛾蟲情信息,發布發生趨勢的中長期預報,對各地技術部門開展監控提供指向性信息服務。各市、縣(市、區)植保部門根據當地實際,及時發布中短期預報,動態發生通報和防治技術信息等,通過各種媒介向廣大農民、種植大戶等受眾加大宣傳,有效指導農民科學防控。 4.嚴格執行信息調度制度 繼續執行全國草地貪夜蛾蟲情監測周報制度,全力做好信息調度工作。各地要按時在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平臺和廣西農作物病蟲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平臺,及時填報蟲情監測調查數據,實現全區草地貪夜蛾信息共享,為通盤調度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草地貪夜蛾成蟲(左為雌蛾,中、右為雄蛾)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二)打好防控阻截戰 以玉米為重點,兼顧甘蔗、水稻等作物,早春從桂南和邊境地區開始,按生產進度及蟲害發生動態,挑治春玉米壓基數、狠抓夏秋玉米控為害,打好以春玉米、夏秋玉米為重點的阻擊戰,組織開展周年監測,及早防治,發動群眾帶藥偵查,點殺點治,治早治小,全面撲殺幼蟲,層層阻截誘殺成蟲,重點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滋生繁殖,減輕危害損失,減少北遷蟲源。 因地制宜采取間作套種、輪作改種、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保護利用天敵以及人工釋放天敵,增強田間生物多樣性保益控害能力,推進草地貪夜蛾可持續治理。
草地貪夜蛾成蟲 圖源平樂縣植保站 (三)主要技術措施 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發展規律,結合預測預報,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誘控、生物生態控制、應急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強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重點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孳生繁殖。 1.生態調控技術 科學選擇種植抗耐蟲品種,同時在玉米田可間作套種豆類、洋蔥、瓜類等對害蟲具有驅避性的植物或在田邊分批種植甜糯玉米誘蟲帶,趨避害蟲或集中殲滅,減少田間蟲量。 2.種子處理技術 選用含有氯蟲苯甲酰胺、溴酰·噻蟲嗪等成分的種衣劑實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處理,防治苗期草地貪夜蛾。 3.理化誘殺技術 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誘殺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在集中連片種植區,按照每畝設置1個誘捕器的標準(集中連片使用,面積超過1000畝,可按1.5~2畝1個誘捕器標準設置)全生育期應用性誘劑誘殺成蟲。田邊、地角、雜草分布區誘捕器設置密度可以適當增加。苗期誘捕器進蟲口距離地面1~1.2米,后期則高于植株頂部15~25厘米,隨著作物生長,應注意調節誘捕器高度。在使用期內,根據誘芯的持效期,及時更換誘芯,以達到最佳的誘殺效果。 4.生物防治 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護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黃赤眼蜂、蠋蝽等天敵,發揮自然控害作用。在田邊地頭種植顯花植物,營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生態環境。在草地貪夜蛾卵期積極開展人工釋放赤眼蜂等天敵昆蟲控害技術。抓住低齡幼蟲期,選用蘇云金桿菌(Bt.)、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NPV)、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噴施或撒施,持續控制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 5.科學用藥 在全生育期實施性誘防控等綜合防控措施的基礎上,根據蟲情調查監測結果,抓住卵和低齡幼蟲高峰期,對連片發生區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對分散發生區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防治藥劑可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虱螨脲等高效低風險農藥,注意重點噴灑心葉、雄穗或雌穗等關鍵部位。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