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IF=4.4/Q1)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iTRAQ-based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drought-stress response in maize seedlings”的研究論文,通過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玉米幼苗對干旱脅迫及復水的響應,并解析了該家族基因在水分脅迫應答中的生物學功能。
研究人員使用基于同位素標記相對定量(iTRAQ)的蛋白質標記技術檢測了干旱脅迫下及復水后玉米葉片蛋白質組學的變化。經過3天干旱處理后,鑒定出214個表達量增加的蛋白和148個豐度減少的蛋白。這些差異豐富蛋白(DAPs)主要參與細胞氧化還原穩態維持、細胞壁組織、光合作用、脫落酸生物合成和應激反應等過程。而干旱處理6天后差異的DAPs則大部分是分子伴侶、熱休克蛋白、代謝相關酶、水解酶和跨膜信號受體等。復水后并非所有的DAPs的表達水平都得到了恢復。
任雯副研究員、石子副研究員和周秒依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亞研究員和趙久然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院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