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資源短缺和人民需求增長對食物安全帶來的挑戰,只能依靠不斷加大改革和創新的力度。”在6月28日舉辦的2022年中國農學會學術活動月大食物觀學術報告會上,中國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做了題為《用大食物觀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主旨報告,全面闡釋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解析大食物觀下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報告會還邀請到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南京農業大學原校長周光宏,以及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加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廖小軍等業內頂尖專家,從戰略、研發、產業等層面解讀大食物觀,交流最新研究進展,分享真知灼見。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食物觀與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一脈相承,對我國食物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柯炳生指出,當前我國食物需求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邁進,具體表現為口糧占比減少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對食味和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品質需求。王加啟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需要重視食物生產的開源與減損,實現提升食物產能與優化膳食營養結構的兼容并蓄。
與會專家揭示了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實現我國食物“開源節流”的多種路徑。陳劍平指出,森林食品具有高抗逆性、高營養的特點,“向森林要食物”可以實現緩解耕地資源緊張、滿足人民需求、提高森林覆蓋率等多重目標。周光宏介紹,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科研水平與世界頂尖水平處于并跑狀態,實現細胞培養肉的產業化對于我國畜牧業降低水資源和土地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廖小軍指出,我國農產品在生產流通環節年損失約3.6億噸,而不科學加工導致的食物營養損失亦相當驚人,通過建立生鮮產品產地商品化和冷鏈物流體系,以及研發不同產品的適度加工技術將為食物減損提供重要支撐。
對于如何全面落實大食物觀理念,柯炳生表示,科技支撐與耕地保障是核心,對經營規模、進口結構以及因“品”制宜的相關政策將更好地提升我國食物安全保障力度。陳劍平指出,對于森林食品等新興食物來源,要從包括從加工流通、產品的質量溯源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技術保障水平,實現高品質產出,同時以基礎建設和高品質農產品吸引城市人群回歸森林,發掘鄉村產業新增長點。王加啟認為,落實大食物觀首先要著手建立國家大食物觀資源監測體系,摸清我國食物供給“家底”,在獲取不同產地營養食味數據的基礎上實現優質優價;加快部署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創新,以細胞培養肉、人工合成淀粉等重大前沿研究為我國未來食物安全積累技術儲備。廖小軍指出,通過提升我國綜合加工水平,減少加工運輸中的數量損耗,盡可能保全食物營養,同時挖掘農產品副產物潛在加工價值,將從數量和質量上同時保障我國食物安全。
本次報告會由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王東陽主持,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莫廣剛出席。2022年中國農學會學術活動月于6至7月間,以“樹立大食物觀 構建糧食安全大格局”為主題,組織安排包括糧食安全、營養健康以及雜糧、食用菌、大豆油料等在內的多場學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