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2022年度江蘇省地方標準項目計劃中,由無錫市市場監管局報送的《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管理規范》和《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體聚餐管理規范》名列其中,這是無錫首次牽頭參與食品治理相關省級地方標準制定。結合無錫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市積極推進食品標準提升示范工程,組織各單位團體主導參與制定標準,認真貫標、用標、達標,充分發揮食品治理標準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制度和重要規制手段的作用,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的多樣化、品質化要求。通過標準提升,持續講好無錫食安故事,樹立無錫品質形象,形成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 全力打造“江南魚米鄉,食安無錫城”的城市品牌。
《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管理規范》
作坊雖小,卻是事關民生的大事,既是傳承地方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保基本民生、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市按照省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工作總體部署,持續實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工程,在全省率先開展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引導食品小作坊規范化管理、集約化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9家,入駐食品小作坊224戶、約占全市已登記食品小作坊數量的1/4,年底有望實現全市八個板塊集中加工區全覆蓋。
一是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政府積極引入具有食品相關從業經驗的市場方投資管理運作,幫助科學選址、合理布局。設立專項資金,在租金、產品檢驗、水電燃氣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建設方與小作坊業主的入駐積極性。對轄區內食品小作坊進行全面摸排,引導不符合規范且不具備整改條件的食品小作坊入駐。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江陰,結合古鎮文化和長涇茶食特色產品,打造長涇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街區;在宜興,結合鄉村振興和特色旅游,建設歸徑月餅集中加工區;在梁溪,依托金橋國際食品城產銷結合優勢,建立“網紅”烘焙糕點集中加工區;在新吳,緊扣后疫情時代餐飲標準化、工業化發展方向,建設以預制菜產品為主的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
三是創新機制、高效監管。在規劃設計時,市場監管部門提前介入,引導承建方嚴格按照食品生產要求建設標準廠房;制定實施集中加工區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臺賬記錄和原料、成品檢驗方案;對小作坊生產加工過程實行24小時全過程視頻監管,對實驗室快檢結果同步上傳;試點建立智能捕捉式監管系統,對小作坊環境衛生、從業人員操作流程、原輔料存放等實現全時段、全方位、全覆蓋監管,有效提升監管效能。
下一步,無錫市局將在省食安辦、省市場監管局指導下,推動無錫市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和管理經驗上升為省級地方標準,助力推進全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規范化管理水平,助力全省食品小作坊進一步提檔升級,有力保障民眾食品安全。
《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體聚餐管理規范》
農村集體聚餐以“流動的飯店”的形式遍布城郊村落,油煙氤氳中蘊含著最直接的風土人情,承載群眾幸福感和飲食傳統技藝。在江蘇省食安辦、江蘇省市場監管局長期指導下,無錫市以實施“農村集體聚餐提升工程”這一民生實事項目為抓手,通過建檔、加強廚師培訓、鼓勵行業自律等多種方式,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農村集體聚餐提升工程現已成為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自2017年起在省內設區市率先為全市所有農村聚餐參與者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覆蓋全年十余萬桌次,上百萬人次的聚餐規模,精心設計保險結構,人均保費不到0.1元。各市(縣)區積極探索“移動智慧廚房”監管新模式,開發鄉村廚師管理APP,開展誠信示范建設,加強社會共治,江陰市食品安全協會創新總結出由社會團體規范民間廚師管理的“五統一”經驗。
江蘇省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群眾對個性化、品質化、甚至高端化的聚餐需求逐漸增加,部分農村集體聚餐正在向過去經營場所環境較差、設施設備簡陋逐向專業、正規、精良過渡。此外,隨著城市規模擴大,部分農村區域迅速城市化,但這部分居民仍保留農村聚餐習俗,城市社區也存在自辦集體聚餐專業加工服務機構在城區上門提供家庭集體聚餐加工服務活動,這類城市社區集體聚餐服務活動性質與農村集體聚餐相仿。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對集體聚餐的報備和食品安全指導更顯重要。在省食安辦、省局指導下,無錫市局會同省市高校和團體申報的《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體聚餐管理規范》省級地方標準獲得立項,制定此標準旨在規范對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對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有效防控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風險和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開創江蘇省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體聚餐管理新局面,推動更高水平、更廣覆蓋面的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