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實驗站牙鲆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鲆鰈類“出血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isolation and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a novel nidovirus and response of its infection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dovirus and bacterial co-infection from cultured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in China”為題分別發表于《Viruses》以及《Aquaculture》。
以牙鲆和大菱鲆為代表的鲆鰈類,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品種。一段時間以來,在該兩種魚的養殖過程中,出現了以“底板出血,爛鰭爛尾,肝臟出血”為主要癥狀的“出血病”。在適宜水溫下,可造成養殖牙鲆和大菱鲆70%至100%的死亡率,對鲆鰈類養殖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成為了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重大瓶頸。
創新團隊通過自主建立的細胞平臺并結合siRNA測序,分別在患病牙鲆和大菱鲆中分離得到一種屬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Tobaniviridae病毒科的病毒CSBV(Chinook Salmon Bafinivirus)的兩株新毒株,分別命名為:CSBV Bces-Po19(分離自牙鲆),CSBV Bces-Sm22(分離自大菱鲆)。該病毒首次于2014年在加拿大的大鱗大麻哈魚分離得到,并自2018年開始在國內中華刺鰍、鯽魚、黃顙魚等淡水魚中被發現。本次研究所分離到的CSBV Bces-Po19和CSBV Bces-Sm22,是全球范圍內首次在海水魚中分離到該病毒,并對兩株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病毒結構、病理學等進行了研究。同時,利用所分離到的病毒,初步開展了牙鲆和大菱鲆的抗病新品種選育,及抗病機理解析,取得了積極進展,有望為攻克該產業重大制約瓶頸提供有效支撐。
上述研究得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2022TD38, 2021YJ04),河北省重點研發計劃(21326307D)以及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7)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