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信用監管作為貫穿食品安全領域的基礎性工作、系統性工程和重要著力點,運用四項舉措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一、用“制度規范”聚合力,夯實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工作基石
印發了《廊坊市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工作協作機制》,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監管領導和協調工作機制、食品安全信用監管事項清單及動態調整機制、食品安全領域企業信息歸集公示機制、食品安全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食品安全領域信用修復機制、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工作保障機制、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社會共治機制。制定印發了《廊坊市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制度》,明確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歸集與公示制度、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建設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失信行為認定及信用修復制度、聯合獎懲制度,同時印發了食品生產環節風險隱患排查制度、廊坊市食品生產環節監督檢查責權劃分實施辦法、廊坊市食品生產企業風險及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實施方案(試行)等文件,凝聚部門合力,形成了齊抓共管、社會參與的局面。
二、用“信用風險”巧定位,推動精準監管和效能提升
一是對食品生產企業實施“立體化清單”管理。根據信用風險分級和食品生產安全風險分級進行分析,產生食品生產企業立體化的風險等級(A、B、C、D)清單,實施精準化、差異化管理。
二是利用信用風險分級,實施“雙隨機、一公開”差異化監管。以“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為手段共抽查食品領域市場主體4000多戶次,運用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開展的抽查占超過了80%,大大提高了食品領域隨機抽查的精準性和靶向性。
三是是利用立體化的風險等級,實施重點監管和風險預警。根據立體化的食品生產企業風險等級清單,及時研盼發現企業風險點,排除隱患,提高風險管理的可預見性,將高風險區域、高風險企業作為實施重點監管和風險監測預警的重點。出色完成了保北京食品供應安全、疫情期間冷鏈食品企業排查等重大任務,食品安全監管持續穩定向好,2021年以來沒有發生過食品安全事故。
三、用“信用監管”正向激勵,幫扶食品生產企業壯大發展 該局以“優化營商環境、幫扶食品生產企業”為契機,給企業亮信用牌,得信用利,讓信用成為食品生產企業發展壯大的軟實力。 一是為誠信食品生產企業服務“。主動為講信用的企業站臺,為企業在項目建設、合同簽定、許可審批、安全生產、甚至產品銷路上提供信用”金字招牌“,使信用良好企業吃香,得到實惠,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轟動效應。助力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早日投產;助力固安康比特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全省首張《運動營養食品生產許可證》。 二是實施食品安全信用助企業。加強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培訓,開展”信用惠企“行動,實施”信用+金融“工程,讓良好信用成為”真金白銀“。與11家銀行、5家保險機構、3家評估機構進行對接,開發”食安貸、消費貸、信用貸、食安險、知識產權融資“等項目,向銀行、保險公司等單位推送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放心消費創建示范單位、放心肉菜示范超市、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信用良好企業信息200多條,為信用記錄良好的公司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7億元,投保食安險企業100余家。 三是轉變工作理念,打造服務型信用修復。幫助有不良記錄但已經整改到位的企業進行信用修復,改變企業因失信導致招投標、信貸等生產經營活動受阻的局面,鼓勵市場主體重拾信心,找回干勁,整裝再發。為4000多家市場主體進行了信用修復,大大提高了市場主體的活躍度。 四、用”信用約束“強化監管,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該局讓守信企業得激勵的同時,更注重讓失信企業受約到束,實現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用信用監管推動社會共治。 一是強化信用信息公示。強化結果公開力度,明確檢查結果應及時對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食品生產企業取得行政許可信息799條,食品抽查檢查結果信息2172條,抽查檢查結果6720條,”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結果382條,經營異常名錄114條,行政處罰信息109條,嚴重違法失信名單3條。 二是強化聯合懲戒。結合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緊盯政府關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食品領域重點產品專項整治。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案件查辦力度,2021年以來,查處了一批有影響的案件,查處食品領域行政處罰案件3801起,罰沒款2719.79萬元,公示有關食品經營行政處罰信息4741條,限制相關人員在企業擔任董事、監事、高管3人次;限制招投標75次;限制授予榮譽稱號3次。2家食品生產企業、1個幼兒園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企業三年內在擔任公司法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融資、高消費、招投標、供應土地、政府采購、獲得榮譽等方面受到了限制性聯合懲戒,企業負責人追悔莫及,信用監管起到了震懾違法行為的妙用。
三、用“信用監管”正向激勵,幫扶食品生產企業壯大發展 該局以“優化營商環境、幫扶食品生產企業”為契機,給企業亮信用牌,得信用利,讓信用成為食品生產企業發展壯大的軟實力。 一是為誠信食品生產企業服務“。主動為講信用的企業站臺,為企業在項目建設、合同簽定、許可審批、安全生產、甚至產品銷路上提供信用”金字招牌“,使信用良好企業吃香,得到實惠,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轟動效應。助力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早日投產;助力固安康比特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全省首張《運動營養食品生產許可證》。 二是實施食品安全信用助企業。加強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培訓,開展”信用惠企“行動,實施”信用+金融“工程,讓良好信用成為”真金白銀“。與11家銀行、5家保險機構、3家評估機構進行對接,開發”食安貸、消費貸、信用貸、食安險、知識產權融資“等項目,向銀行、保險公司等單位推送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放心消費創建示范單位、放心肉菜示范超市、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信用良好企業信息200多條,為信用記錄良好的公司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7億元,投保食安險企業100余家。 三是轉變工作理念,打造服務型信用修復。幫助有不良記錄但已經整改到位的企業進行信用修復,改變企業因失信導致招投標、信貸等生產經營活動受阻的局面,鼓勵市場主體重拾信心,找回干勁,整裝再發。為4000多家市場主體進行了信用修復,大大提高了市場主體的活躍度。 四、用”信用約束“強化監管,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該局讓守信企業得激勵的同時,更注重讓失信企業受約到束,實現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用信用監管推動社會共治。 一是強化信用信息公示。強化結果公開力度,明確檢查結果應及時對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食品生產企業取得行政許可信息799條,食品抽查檢查結果信息2172條,抽查檢查結果6720條,”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結果382條,經營異常名錄114條,行政處罰信息109條,嚴重違法失信名單3條。 二是強化聯合懲戒。結合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緊盯政府關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食品領域重點產品專項整治。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案件查辦力度,2021年以來,查處了一批有影響的案件,查處食品領域行政處罰案件3801起,罰沒款2719.79萬元,公示有關食品經營行政處罰信息4741條,限制相關人員在企業擔任董事、監事、高管3人次;限制招投標75次;限制授予榮譽稱號3次。2家食品生產企業、1個幼兒園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企業三年內在擔任公司法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融資、高消費、招投標、供應土地、政府采購、獲得榮譽等方面受到了限制性聯合懲戒,企業負責人追悔莫及,信用監管起到了震懾違法行為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