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針對我國國際關系研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提出四個建議:
第一,多研究原理,少搞政策建議。學者應把精力用于研究學術問題和原理性的問題。從事學理性的研究就是研究事實,研究道理。這種研究成果生命力強,而政策研究成果事過境遷,生命力短。為了獲得學術的生命力強,能找到學術樂趣,建議大家多做基礎學術研究,少做政策研究。
第二,多學習不會的,少反對不懂的。現(xiàn)在有些人對自己看不懂的學術成果大加批判。這種看不懂就反的作法是無知的表現(xiàn)。看不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寫的人錯了,更多的情況是讀者缺乏讀懂的專業(yè)知識。研究者們需要先學習自己不會的和不懂的,這樣才能提高和改善已有的知識。
第三,多追求專業(yè)的,少沉迷于時評的。社會有分工,寫國際時評是記者們的工作,國際關系專業(yè)人士不宜與記者們搶飯吃。學者的工作是研究學理性的問題、寫學術文章、寫著作、編教材、建數(shù)據(jù)庫。國際關系學者要有職業(yè)精神,把搞時評的精力和時間用于本職工作。
第四,多信奉學術標準,少在意網(wǎng)絡社會標準。以社會標準衡量指導學術發(fā)展沒有好處,因為社會標準是功利性的。學術研究需要研究者享受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享受社會的吹捧。以學術標準檢驗我們的成果,學術水平就會不斷提高,而以網(wǎng)絡社會為標準,學術水平就可能會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