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 2023年上半年海關總署通報了2022年12月及2023年1月至5月全國海關在入境貨物到達口岸接受監管環節檢出質量安全項目不合格并未準入境的食品965批次,涉及28類產品,主要為水產及其制品、飲料、肉及肉制品、酒類,主要不合格項目是產品標簽標識不規范、資料不全和貨證不符。以下就進境不合格食品品類、不合格原因、產地、進境口岸進行分析。
1. 進境不合格食品品類分析
通報的進境不合格產品中水產及其制品、飲料、肉及肉制品、酒類通報批次較多,分別為196批次、157批次、121批次、95批次。進境不合格產品品類占比見圖1。
圖1 進境不合格產品品類占比圖 2. 進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分析 未準入境食品涉及的不合格原因如下:一是標簽標識不規范,共計267批次,占總不合格的24.29%;二是產品資料不全,共計169批次,占總不合格的15.38%;三是貨證不符,共計105批次,占總不合格的9.55%;四是產品未獲準入,共計87批次,占總不合格的7.92%;其余不合格原因占比均低于7%。詳細不合格原因分類占比見圖2。(注:同一批次產品可能存在多個項目不合格,因此不合格項目批次統計大于總不合格產品批次)
圖2 進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分類占比 詳細不合格原因見圖3。
圖3 進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占比 3. 進境口岸分析 上述不合格產品進境口岸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天津、廣州等城市,以上城市不合格產品數量均超過100批次,各進境口岸查獲不合格產品數量詳見圖4。
圖4 進境口岸分析圖 4. 進境不合格食品產地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共查獲來自62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規要求。其中,不合格批次數較多的產品產地是日本、美國、越南,均超100批次,詳見圖5。(不超過10批次的均歸為其他國家)
圖5 進境產品產地分析圖 5. 總結 從進境食品抽檢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品類的進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其中水產及其制品、飲料、肉及肉制品、酒類占比較高,不合格原因主要為標簽標識不規范、產品資料不全和貨證不符。作為境外食品生產商、進口貿易商,必須嚴格遵守我國食品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的規定,掌握法規與標準條款要求,必要時進行合規咨詢,保證進境食品符合我國的法規和標準要求。作為食品經營銷售者,應履行商品進貨查驗義務,加強產品相關資質證明文件、檢測報告等方面的合規審查,確保銷售的食品安全、合規。
圖1 進境不合格產品品類占比圖 2. 進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分析 未準入境食品涉及的不合格原因如下:一是標簽標識不規范,共計267批次,占總不合格的24.29%;二是產品資料不全,共計169批次,占總不合格的15.38%;三是貨證不符,共計105批次,占總不合格的9.55%;四是產品未獲準入,共計87批次,占總不合格的7.92%;其余不合格原因占比均低于7%。詳細不合格原因分類占比見圖2。(注:同一批次產品可能存在多個項目不合格,因此不合格項目批次統計大于總不合格產品批次)
圖2 進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分類占比 詳細不合格原因見圖3。
圖3 進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占比 3. 進境口岸分析 上述不合格產品進境口岸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天津、廣州等城市,以上城市不合格產品數量均超過100批次,各進境口岸查獲不合格產品數量詳見圖4。
圖4 進境口岸分析圖 4. 進境不合格食品產地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共查獲來自62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規要求。其中,不合格批次數較多的產品產地是日本、美國、越南,均超100批次,詳見圖5。(不超過10批次的均歸為其他國家)
圖5 進境產品產地分析圖 5. 總結 從進境食品抽檢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品類的進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其中水產及其制品、飲料、肉及肉制品、酒類占比較高,不合格原因主要為標簽標識不規范、產品資料不全和貨證不符。作為境外食品生產商、進口貿易商,必須嚴格遵守我國食品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的規定,掌握法規與標準條款要求,必要時進行合規咨詢,保證進境食品符合我國的法規和標準要求。作為食品經營銷售者,應履行商品進貨查驗義務,加強產品相關資質證明文件、檢測報告等方面的合規審查,確保銷售的食品安全、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