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一飯膏粱系萬家,柴米油鹽關民生。當前,正值呼和浩特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關鍵期,呼和浩特市市場監管局堅持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重大的重點民生工程來抓,堅持“四個最嚴”,以“五聚焦”,著力強化食品安全監管。
01·聚焦“放管服”改革,不斷完善信用監管體系
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創新監管方式,著力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一是推進企業信用建設。將行政許可、行政處罰“雙公示”作為推動食品企業誠信建設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并通過加強審核、及時公示,推進全市食品企業信用建設工作邁上新臺階。二是提高監管水平。積極探索食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并將食品企業風險分級分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結合,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提升隨機抽查的靶向性、精準性,提高對食品企業事中事后監管精準化水平。全市94%的食品生產企業、100%的食品銷售單位和93%的持證餐飲服務單位評定了風險等級,實現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精準化監管。
02·聚焦智慧監管,著力提升信息治理能力 呼和浩特市市場監管局充分釋放“智能”優勢,以技術支撐,創新發展,推動數字賦能市場監管,不斷聚焦監管靶向性,著力提升智慧監管信息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智慧監管體。全面推廣應用內蒙古市場監管重點領域智慧監管(風險管控)平臺,目前全市共有16108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納入風險管控平臺,并在重點領域配備陽光直播系統,實現精準監管、陽光監管。二是推進進口冷鏈食品智慧監管。推廣使用“蒙冷鏈”追溯系統。自2020年12月底“蒙冷鏈”上線運行以來,共有2898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注冊“蒙冷鏈”系統,發碼量24556個,做到了“首站賦碼、一碼到底、來源可追、去向可查、人物同防”。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呼和浩特市將進口水果也納入“蒙冷鏈”系統,實現進口冷鏈食品和進口水果的常態化全鏈條監管。 03·聚焦食品生產,著力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首府的產業特點,通過規范企業生產加工,完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全市食品生產環節安全水平。今年,呼和浩特市提出培育以乳業、草種業為龍頭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4年),構建以乳業為核心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快“中國乳都”升級版建設。目前,全市4家規模以上肉制品生產企業建立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16家規模以上乳制品生產企業建立了HACCP或者ISO22000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加大“兩品一標”和名特優新產品的認證,已認證綠色食品104個,有機農產品企業59個,地理保護登記農產品5個,用標企業達到11家,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0個,涉及企業97家。 04·聚焦安民惠民,著力加強農貿市場規范化管理 農貿市場是城市的“菜籃子”,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在改善農貿市場“面子”的同時,更好地留住、挖掘“里子”,讓更多居民樂意走進農貿市場?——農貿市場規范化管理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答案。一是出臺農貿市場規范標準。在全區率先制定發布了符合市場需求和首府地區定位的地方標準《農貿市場經營管理指南(DB1501/T0002-2020)》,配套出臺了《呼和浩特市農貿市場經營管理指南考核量化評分表》《呼和浩特市智能農貿市場建設規范》《呼和浩特市智慧農貿市場建設評價指南》地方標準,逐步形成全市農貿市場建設、管理、運行標準體系。在市四區福海興、萬惠、美通、保全莊農貿市場試行標準化管理,打造示范性農貿市場。二是實行“以獎代補”。推動農貿市場全面提檔升級。市政府“以獎代補”獎勵資金總額為1540萬元,各旗縣區按照1:1的比例予以配套獎勵,獎勵資金用于市場的規范化建設,全面提升農貿市場建設水平。三是全面推進建檔立卡。以“蒙冷鏈”平臺為依托,全市農貿(便民)市場建立入場經營(銷售)者電子檔案,做到“應建盡建”“應錄盡錄”。
05·聚焦食品安全,著力推進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 深入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全市學校食堂100%完成“互聯網+明廚亮灶”安裝、調試,視頻等信息采集接入市“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平臺,可實時在線監管,同時接入家委會(代表)直播系統,形成學校食品安全管理自查、校園后勤管理日常巡查、家委會(代表)參與抽查、監管部門檢查的全方位聯動監管平臺體系,切實保障校園食品安全。
02·聚焦智慧監管,著力提升信息治理能力 呼和浩特市市場監管局充分釋放“智能”優勢,以技術支撐,創新發展,推動數字賦能市場監管,不斷聚焦監管靶向性,著力提升智慧監管信息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智慧監管體。全面推廣應用內蒙古市場監管重點領域智慧監管(風險管控)平臺,目前全市共有16108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納入風險管控平臺,并在重點領域配備陽光直播系統,實現精準監管、陽光監管。二是推進進口冷鏈食品智慧監管。推廣使用“蒙冷鏈”追溯系統。自2020年12月底“蒙冷鏈”上線運行以來,共有2898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注冊“蒙冷鏈”系統,發碼量24556個,做到了“首站賦碼、一碼到底、來源可追、去向可查、人物同防”。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呼和浩特市將進口水果也納入“蒙冷鏈”系統,實現進口冷鏈食品和進口水果的常態化全鏈條監管。 03·聚焦食品生產,著力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首府的產業特點,通過規范企業生產加工,完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全市食品生產環節安全水平。今年,呼和浩特市提出培育以乳業、草種業為龍頭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4年),構建以乳業為核心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快“中國乳都”升級版建設。目前,全市4家規模以上肉制品生產企業建立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16家規模以上乳制品生產企業建立了HACCP或者ISO22000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加大“兩品一標”和名特優新產品的認證,已認證綠色食品104個,有機農產品企業59個,地理保護登記農產品5個,用標企業達到11家,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0個,涉及企業97家。 04·聚焦安民惠民,著力加強農貿市場規范化管理 農貿市場是城市的“菜籃子”,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在改善農貿市場“面子”的同時,更好地留住、挖掘“里子”,讓更多居民樂意走進農貿市場?——農貿市場規范化管理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答案。一是出臺農貿市場規范標準。在全區率先制定發布了符合市場需求和首府地區定位的地方標準《農貿市場經營管理指南(DB1501/T0002-2020)》,配套出臺了《呼和浩特市農貿市場經營管理指南考核量化評分表》《呼和浩特市智能農貿市場建設規范》《呼和浩特市智慧農貿市場建設評價指南》地方標準,逐步形成全市農貿市場建設、管理、運行標準體系。在市四區福海興、萬惠、美通、保全莊農貿市場試行標準化管理,打造示范性農貿市場。二是實行“以獎代補”。推動農貿市場全面提檔升級。市政府“以獎代補”獎勵資金總額為1540萬元,各旗縣區按照1:1的比例予以配套獎勵,獎勵資金用于市場的規范化建設,全面提升農貿市場建設水平。三是全面推進建檔立卡。以“蒙冷鏈”平臺為依托,全市農貿(便民)市場建立入場經營(銷售)者電子檔案,做到“應建盡建”“應錄盡錄”。
05·聚焦食品安全,著力推進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 深入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全市學校食堂100%完成“互聯網+明廚亮灶”安裝、調試,視頻等信息采集接入市“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平臺,可實時在線監管,同時接入家委會(代表)直播系統,形成學校食品安全管理自查、校園后勤管理日常巡查、家委會(代表)參與抽查、監管部門檢查的全方位聯動監管平臺體系,切實保障校園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