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公布了國際食品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新增院士名單,團隊首席王強研究員成功當選該院院士。據悉,在本輪增選中,全球共新增30名院士,其中中國大陸僅有2名科學家入選。到目前為止,共有16名中國科學家成功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國際食品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成立于1997年,是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設立的由杰出食品科技專家組成的學術機構,是一個獨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學術組織。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由在全球食品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際杰出專家學者中選舉產生,代表全球食品科技專家的最高榮譽。國際食品科學院每兩年增補一次院士,每次增選新院士不超過30名。
王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九三學社中央農林委委員,“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批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農業部“糧油加工技術與工程”創新團隊首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領軍人才、山東省泰山領軍人才,中國糧油學會花生食品分會會長,中國食品學會功能食品分會副理事長,《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食品欄目執行主編,《NPJ Science of Food》編委、《Foods》客座主編。
王強研究員長期從事糧油加工與營養健康領域科學研究,首次構建了花生加工適宜性評價技術,篩選出加工專用品種,解決了我國花生混收混用、產品品質差的瓶頸問題;顛覆了傳統壓榨技術與方法,建立了國內第一條花生低溫制油與蛋白聯產生產線,開發出高品質系列新產品,推動了花生加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高水分擠壓過程中蛋白纖維結構形成的“分層疊變”新理論,創建了基于高水分擠壓的植物基肉制品顛覆性加工技術,革新設計了智能化加工裝備和可視化平臺,引領了產業發展方向。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基礎研究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公益性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項目40余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3和2019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2015年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類”、2012年ICC最高學術獎、2014年中國專利優秀獎、2017年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9年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裝備,主筆撰寫的《關于大力發展新疆花生產業夯實新疆長治久安基礎的建議》和《關于“大力推動我國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得到中共中央領導、國務院領導的批示。授權發明專利90余項(其中國際專利12項),軟著12項,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9項,出版著作12部(英文專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330余篇,其中SCI 論文120篇、JCR一區57篇,培養碩博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國留學生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