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衢4號建議的答復意見
胡秀秀、胡益峰代表: 你們在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提升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的建議》(衢4號)收悉,經商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會辦單位,現答復如下: 一、建議主要觀點和意見 你們在建議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和意見:一是由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牽頭幫助山區26縣提升農產品品控和源頭的信用溯源,給予龍頭共富企業一定的經費政策支持,強化數字化應用培訓。二是在產品源頭品控上加大推廣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與檢測力度,建立品質量化分級制度,形成可信流程制度。三是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安全可信追溯體系,整合食用農產品上游生產端的溯源體系,打通食用農產品生成端、流通端全鏈條,應用難以仿冒、方便驗證溯源碼等數字化溯源技術,為山區26縣的地標性農特產品賦能,做好品控,保護品牌,提升溢價,形成共富閉環。 二、針對所提意見建議的解決措施 你們在建議中對我省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提升工作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根據你們提出的意見,現針對性提出以下3方面工作舉措: (一)推進山區26縣食用農產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食用農產品品控和品牌賦能。支持山區26縣實施地理標志源頭保護,規范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標識)使用,優先支持申報創建省級以上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幫助山區26縣做好地理標志、做強品牌等工作,推動區域特色產業傳承和發展。二是加大農產品評信結果應用力度。定期評估分析信用實施情況,迭代優化生產主體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規范數據歸集標準,加大信用應用場景試點與推廣,營造守信激勵、失信受限的價值導向,進一步落實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機制。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關于支持山區26縣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意見》《市場監管賦能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關于支持山區26縣地理標志富農集成改革專項政策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用好中央服務業專項資金,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和農產品零售網點等建設,補齊農產品冷鏈設施短板,完善農產品零售網絡,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穩價保供能力,著力建設全省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生態體系。 (二)加大山區26縣食用農產品源頭標準化體系建設與檢測力度。一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聚焦安全底線和高質量發展,制定管用實用的標準,做到淘汰整合一批、集聚培育一批、引領提升一批,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和農業標準化“一品一策”行動,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和國家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開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績效評價,對1000家規模生產主體定檔評級,推動農業標準落實落效,強化農產品源頭品控。二是加大農產品檢測力度。聚焦風險問題和重大活動時節等,加強對畜禽、水產品的興奮劑類藥物監測,加大灘涂貝類、禽蛋和豇豆等15個重點風險品種的抽檢力度,擴大五氯酚鈉等5個禁(停)限用藥物和啶酰菌胺等9個易超標常規藥物的監測范圍,強化問題查處力度。嚴格落實不合格產品的閉環管理。加快農產品膠體金檢測技術推廣應用,提升基層農產品檢測能力。三是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繼續鞏固農商互聯成果,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互聯網+冷鏈”的運行管理模式,形成生鮮農產品“產地預冷、冷鏈運輸,市內配送中心、終端銷售”的全過程冷鏈物流配送體系。 (三)構建“浙食鏈”全鏈條追溯體系。一是加強多跨協同。持續推進與各部門、各企業數字化平臺的對接共享,履行保證食品可追溯法定義務,整合食用農產品上游生產端的溯源體系,打通食用農產品生成端、流通端全鏈條。二是加強推廣應用。推進“浙食鏈”系統重大應用功能升級,強化流通端上下游追溯體系建設,持續以農批市場食品安全規范化建設為載體,推進食用農產品在山區26縣農批市場經營端自動報備賦碼,并通過“浙食鏈”掃碼,推進追溯信息在商場超市、農貿市場、配送企業等下游經營者自動流轉,逐步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安全可信追溯體系。加強“浙食鏈”應用、訂單碼和農批市場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模塊等數字化應用培訓,指導經營者應用“浙食鏈”進行進貨查驗和實現可追溯。三是制修訂相關賦碼、用碼、防偽技術標準。按照國際物品編碼組織統一規則,加快制定防偽溯源碼地方標準,確保產品追溯信息掃碼即可驗證、數據真實可信、溯源精準連貫,為山區26縣的地標性農特產品賦能,保護品牌,提升溢價,推進鄉村發展、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三、涉及到的工作開展情況和下一步打算 圍繞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提升工作,近年來我們還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食用農產品全鏈條追溯機制。一方面是強化“浙食鏈”系統迭代升級。“浙食鏈”更新至76版,實現與“浙農碼”以及“麗水山耕”“臺漁鏈”“松陽茶葉溯源管理”等多個系統順利對接,已實現與132個系統,1195個單位通過數據接口實現交互。我省85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6.3萬余家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建立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主要載體的追溯管理機制,并將其納入“浙農碼”編碼規則統一規范管理,實現“一證一碼”追溯。另一方面是加快“浙食鏈”系統普及推廣。省市場監管局將“浙食鏈”應用納入“五新月賽、五星月曬”強化考核,指導山區26縣農批市場、農貿市場、商超等經營主體加快“浙食鏈”系統推廣應用。目前全省共計64家農批市場7779個農批市場經營主體、1837家農貿市場48592個農貿市場經營主體激活應用“浙食鏈”,全省597家大型商超已實現“浙食鏈”應用全覆蓋,累計上傳追溯信息360112批次。落實《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將省農業農村廳《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數據接入“浙食鏈”系統,山區26縣實現豬肉從屠宰源頭至市場銷售實現全量全鏈條無紙化交易,全省平均7日活躍交易主體25128家,平均7日交易流轉197374批次,每天上鏈豬肉4750噸。 (二)推進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聚焦重點治理品種和重點發展領域,優化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發布省級地方農業標準70項。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一品一策”行動、綠色健康養殖、美麗牧場建設和“兩化”行動(獸用抗菌藥減量化和飼料環保化),新建標準化示范基地65個,新增美麗牧場110家,建成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436家(其中國家級294家),基地優質農產品比率達80%以上。全省認證綠色農產品、登記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分別達到2757個、154個,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強化源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2022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任務2.1萬余批次,涵蓋了23大類主要農產品,省級例行風險檢測合格率達98.5%,高于上一年0.3%;國家對我省開展的例行風險監測合格率達99.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居全國前列。開展快檢新技術推廣,在全國率先開展農產品膠體金快檢產品篩選驗證,140個產品通過驗證并在全省涉農鄉鎮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快檢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浙江省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綜合監管實施辦法(試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評價指標模型,構建“浙江省農業生產主體信用評價平臺”,實現數據自動歸集、實時計分評價,評價結果劃分為A(優秀)、B(良好)、C(中等)、D(較差)、E(差)和嚴重失信名單6個等級,按等級實施主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目前,全省已建立2.1萬家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信息檔案。 (五)強化農產品供應鏈建設。2022 年以來,共支持77家農產品供應鏈企業139個項目,形成900余條農產品供應鏈條,新增冷庫庫容20多萬噸,新增冷藏車150輛,改造提升1萬多個零售網點,農產品直接采購額超100億元,新增農產品基地 500 多個,新增就業人員5 萬余人,項目帶動農民增收20多億元,跨上農產品供給現代流通體系新臺階。 (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一是啟動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設工作。印發《浙江省商務廳關于推進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 設的指導意見》,推動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開展直播帶貨萬余場,推介“共富工坊”農特產品,有效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集體經濟發展。2022年創建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199家。二是深入推進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創建。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和電商帶動創業就業等體系,形成一批農村電商發展“浙江經驗”。在景寧舉辦“山區26縣生態產業電商直播啟動儀式”。指導麗水舉辦第六屆全國農村電子商務大會。三是開展農村電商示范培育。挖掘一批電商示范村和農村電商示范站點,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計電商示范村1171個,農村電商示范服務站點1763個;網絡零售額超過千萬的電商專業村達2643個,電商鎮367個,進一步提升農村電商產業集聚效應、協同效應。 (七)建立健全規范化制度體系。一是法規層面。將肉類經營者把檢驗檢疫信息錄入省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要求納入新修訂的《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并提出經營者未按規定錄入的相應罰則,肉類數字化追溯體系建設實現有法可依。二是規范層面。印發《浙江省食品銷售進貨查驗記錄和銷售記錄工作規范》規范性文件及《浙江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規范》《農批市場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清單與技術評審指南》等系列制度,提出“浙食鏈”系統的電子憑證與紙質憑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效推進銷售者運用數字化系統賦碼掃碼進行食用農產品交易。 下一步,我們還將做好以下工作: (一)落實賦能山區26縣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構建完善山區26縣“10項共性政策+個性清單”鄉村振興支持機制,落實山區26縣商事改革、地理標志保護、數字化改革等支持政策,幫助山區26縣做好地理標志、做強品牌等工作,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成果。 (二)深入推動“浙食鏈”提質貫通擴面。聚焦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一件事”改革,以校園食材配送單位、大中型食品批發經營者、大型商超等為重點主體,肉類、牛蛙、豇豆等高風險食品品種為重點品種,督促經營者在市場端將食品報備賦碼入市、掃碼,推進追溯信息自動流轉,全面提升重點主體、重點品種上鏈率。貫通完善“一品一碼”、“浙農碼”等兄弟省市、兄弟部門、第三方平臺重大節點數據信息,實現跨省市、跨部門、跨平臺信息共享。 (三)持續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重點培育百家省級示范項目,省市合力打造1500家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完成第三批示范縣績效評價和第一批示范縣驗收工作。培育“新農人”,鼓勵電商專業村、電商鎮提升改造,實現電商與本地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村“造血”能力,啟動浙江省公益直播聯盟,實施“五百”行動,招募100名公益主播,走進100個鄉村,開展100場公益直播活動,帶貨100個助農產品,拍攝100個公益助農短視頻,用公益直播助推山區26縣共同富裕。 (四)深化農批市場食品安全規范化管理。完善農批市場清單式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持續農批市場培育提質,組織技術機構對農批市場食品安全體系進行評審,指導農批市場制定重點任務清單,對照清單實施銷號管理,將“評價細則”守底線、“重點提升目標”推先行、“整改提升”促落實有機融合,建設一批數字治理、安全高效的農批市場。 (五)加快制定《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在地方法規層面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主體的法律責任,為食品信息追溯體系建設提供法制保障。 再次感謝你們對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提升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再提寶貴意見。 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3年6月14日
胡秀秀、胡益峰代表: 你們在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提升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的建議》(衢4號)收悉,經商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會辦單位,現答復如下: 一、建議主要觀點和意見 你們在建議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和意見:一是由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牽頭幫助山區26縣提升農產品品控和源頭的信用溯源,給予龍頭共富企業一定的經費政策支持,強化數字化應用培訓。二是在產品源頭品控上加大推廣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與檢測力度,建立品質量化分級制度,形成可信流程制度。三是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安全可信追溯體系,整合食用農產品上游生產端的溯源體系,打通食用農產品生成端、流通端全鏈條,應用難以仿冒、方便驗證溯源碼等數字化溯源技術,為山區26縣的地標性農特產品賦能,做好品控,保護品牌,提升溢價,形成共富閉環。 二、針對所提意見建議的解決措施 你們在建議中對我省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提升工作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根據你們提出的意見,現針對性提出以下3方面工作舉措: (一)推進山區26縣食用農產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食用農產品品控和品牌賦能。支持山區26縣實施地理標志源頭保護,規范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標識)使用,優先支持申報創建省級以上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幫助山區26縣做好地理標志、做強品牌等工作,推動區域特色產業傳承和發展。二是加大農產品評信結果應用力度。定期評估分析信用實施情況,迭代優化生產主體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規范數據歸集標準,加大信用應用場景試點與推廣,營造守信激勵、失信受限的價值導向,進一步落實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機制。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關于支持山區26縣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意見》《市場監管賦能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關于支持山區26縣地理標志富農集成改革專項政策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用好中央服務業專項資金,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和農產品零售網點等建設,補齊農產品冷鏈設施短板,完善農產品零售網絡,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穩價保供能力,著力建設全省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生態體系。 (二)加大山區26縣食用農產品源頭標準化體系建設與檢測力度。一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聚焦安全底線和高質量發展,制定管用實用的標準,做到淘汰整合一批、集聚培育一批、引領提升一批,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和農業標準化“一品一策”行動,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和國家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開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績效評價,對1000家規模生產主體定檔評級,推動農業標準落實落效,強化農產品源頭品控。二是加大農產品檢測力度。聚焦風險問題和重大活動時節等,加強對畜禽、水產品的興奮劑類藥物監測,加大灘涂貝類、禽蛋和豇豆等15個重點風險品種的抽檢力度,擴大五氯酚鈉等5個禁(停)限用藥物和啶酰菌胺等9個易超標常規藥物的監測范圍,強化問題查處力度。嚴格落實不合格產品的閉環管理。加快農產品膠體金檢測技術推廣應用,提升基層農產品檢測能力。三是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繼續鞏固農商互聯成果,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互聯網+冷鏈”的運行管理模式,形成生鮮農產品“產地預冷、冷鏈運輸,市內配送中心、終端銷售”的全過程冷鏈物流配送體系。 (三)構建“浙食鏈”全鏈條追溯體系。一是加強多跨協同。持續推進與各部門、各企業數字化平臺的對接共享,履行保證食品可追溯法定義務,整合食用農產品上游生產端的溯源體系,打通食用農產品生成端、流通端全鏈條。二是加強推廣應用。推進“浙食鏈”系統重大應用功能升級,強化流通端上下游追溯體系建設,持續以農批市場食品安全規范化建設為載體,推進食用農產品在山區26縣農批市場經營端自動報備賦碼,并通過“浙食鏈”掃碼,推進追溯信息在商場超市、農貿市場、配送企業等下游經營者自動流轉,逐步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安全可信追溯體系。加強“浙食鏈”應用、訂單碼和農批市場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模塊等數字化應用培訓,指導經營者應用“浙食鏈”進行進貨查驗和實現可追溯。三是制修訂相關賦碼、用碼、防偽技術標準。按照國際物品編碼組織統一規則,加快制定防偽溯源碼地方標準,確保產品追溯信息掃碼即可驗證、數據真實可信、溯源精準連貫,為山區26縣的地標性農特產品賦能,保護品牌,提升溢價,推進鄉村發展、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三、涉及到的工作開展情況和下一步打算 圍繞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提升工作,近年來我們還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食用農產品全鏈條追溯機制。一方面是強化“浙食鏈”系統迭代升級。“浙食鏈”更新至76版,實現與“浙農碼”以及“麗水山耕”“臺漁鏈”“松陽茶葉溯源管理”等多個系統順利對接,已實現與132個系統,1195個單位通過數據接口實現交互。我省85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6.3萬余家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建立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主要載體的追溯管理機制,并將其納入“浙農碼”編碼規則統一規范管理,實現“一證一碼”追溯。另一方面是加快“浙食鏈”系統普及推廣。省市場監管局將“浙食鏈”應用納入“五新月賽、五星月曬”強化考核,指導山區26縣農批市場、農貿市場、商超等經營主體加快“浙食鏈”系統推廣應用。目前全省共計64家農批市場7779個農批市場經營主體、1837家農貿市場48592個農貿市場經營主體激活應用“浙食鏈”,全省597家大型商超已實現“浙食鏈”應用全覆蓋,累計上傳追溯信息360112批次。落實《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將省農業農村廳《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數據接入“浙食鏈”系統,山區26縣實現豬肉從屠宰源頭至市場銷售實現全量全鏈條無紙化交易,全省平均7日活躍交易主體25128家,平均7日交易流轉197374批次,每天上鏈豬肉4750噸。 (二)推進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聚焦重點治理品種和重點發展領域,優化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發布省級地方農業標準70項。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一品一策”行動、綠色健康養殖、美麗牧場建設和“兩化”行動(獸用抗菌藥減量化和飼料環保化),新建標準化示范基地65個,新增美麗牧場110家,建成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436家(其中國家級294家),基地優質農產品比率達80%以上。全省認證綠色農產品、登記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分別達到2757個、154個,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強化源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2022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任務2.1萬余批次,涵蓋了23大類主要農產品,省級例行風險檢測合格率達98.5%,高于上一年0.3%;國家對我省開展的例行風險監測合格率達99.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居全國前列。開展快檢新技術推廣,在全國率先開展農產品膠體金快檢產品篩選驗證,140個產品通過驗證并在全省涉農鄉鎮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快檢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浙江省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綜合監管實施辦法(試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評價指標模型,構建“浙江省農業生產主體信用評價平臺”,實現數據自動歸集、實時計分評價,評價結果劃分為A(優秀)、B(良好)、C(中等)、D(較差)、E(差)和嚴重失信名單6個等級,按等級實施主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目前,全省已建立2.1萬家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信息檔案。 (五)強化農產品供應鏈建設。2022 年以來,共支持77家農產品供應鏈企業139個項目,形成900余條農產品供應鏈條,新增冷庫庫容20多萬噸,新增冷藏車150輛,改造提升1萬多個零售網點,農產品直接采購額超100億元,新增農產品基地 500 多個,新增就業人員5 萬余人,項目帶動農民增收20多億元,跨上農產品供給現代流通體系新臺階。 (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一是啟動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設工作。印發《浙江省商務廳關于推進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 設的指導意見》,推動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開展直播帶貨萬余場,推介“共富工坊”農特產品,有效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集體經濟發展。2022年創建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199家。二是深入推進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創建。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和電商帶動創業就業等體系,形成一批農村電商發展“浙江經驗”。在景寧舉辦“山區26縣生態產業電商直播啟動儀式”。指導麗水舉辦第六屆全國農村電子商務大會。三是開展農村電商示范培育。挖掘一批電商示范村和農村電商示范站點,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計電商示范村1171個,農村電商示范服務站點1763個;網絡零售額超過千萬的電商專業村達2643個,電商鎮367個,進一步提升農村電商產業集聚效應、協同效應。 (七)建立健全規范化制度體系。一是法規層面。將肉類經營者把檢驗檢疫信息錄入省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要求納入新修訂的《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并提出經營者未按規定錄入的相應罰則,肉類數字化追溯體系建設實現有法可依。二是規范層面。印發《浙江省食品銷售進貨查驗記錄和銷售記錄工作規范》規范性文件及《浙江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規范》《農批市場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清單與技術評審指南》等系列制度,提出“浙食鏈”系統的電子憑證與紙質憑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效推進銷售者運用數字化系統賦碼掃碼進行食用農產品交易。 下一步,我們還將做好以下工作: (一)落實賦能山區26縣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構建完善山區26縣“10項共性政策+個性清單”鄉村振興支持機制,落實山區26縣商事改革、地理標志保護、數字化改革等支持政策,幫助山區26縣做好地理標志、做強品牌等工作,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成果。 (二)深入推動“浙食鏈”提質貫通擴面。聚焦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一件事”改革,以校園食材配送單位、大中型食品批發經營者、大型商超等為重點主體,肉類、牛蛙、豇豆等高風險食品品種為重點品種,督促經營者在市場端將食品報備賦碼入市、掃碼,推進追溯信息自動流轉,全面提升重點主體、重點品種上鏈率。貫通完善“一品一碼”、“浙農碼”等兄弟省市、兄弟部門、第三方平臺重大節點數據信息,實現跨省市、跨部門、跨平臺信息共享。 (三)持續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重點培育百家省級示范項目,省市合力打造1500家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完成第三批示范縣績效評價和第一批示范縣驗收工作。培育“新農人”,鼓勵電商專業村、電商鎮提升改造,實現電商與本地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村“造血”能力,啟動浙江省公益直播聯盟,實施“五百”行動,招募100名公益主播,走進100個鄉村,開展100場公益直播活動,帶貨100個助農產品,拍攝100個公益助農短視頻,用公益直播助推山區26縣共同富裕。 (四)深化農批市場食品安全規范化管理。完善農批市場清單式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持續農批市場培育提質,組織技術機構對農批市場食品安全體系進行評審,指導農批市場制定重點任務清單,對照清單實施銷號管理,將“評價細則”守底線、“重點提升目標”推先行、“整改提升”促落實有機融合,建設一批數字治理、安全高效的農批市場。 (五)加快制定《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在地方法規層面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主體的法律責任,為食品信息追溯體系建設提供法制保障。 再次感謝你們對山區26縣農產品的品控與信用提升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再提寶貴意見。 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