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可持續城鎮化與智慧城市研究組研究員吝濤團隊與武漢大學副研究員胡元超團隊合作,在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上,發表了題為Reducing food-system nitrogen input and emission through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montane and coastal regions的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開發出將氮流動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相結合的區域食品源氮足跡計算模型,并將模型用于模擬福建省食品系統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氮輸入、排放和循環。該研究所選研究區域處于正在進行城市擴張和耕地收縮的山地和沿海地區,屬于典型的小農經濟地區且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物生產。研究通過對比分析研究區內不同的氮減排戰略,從而為類似地區減污降氮策略制定提供科學參考。
結果顯示,循環食品系統策略能減少福建省環境氮排放(39.5%),減少食品損失和浪費(FLW)策略(17.9%),而城鄉居民均衡飲食則會增加15.5%的氮排放。因此,將居民的食品消費、牲畜養殖、水產養殖和作物種植有效整合在同一系統內,可以實現較低的氮排放。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等的支持。